1建設項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況
1.1項目建設概況
1.1.1工程項目概況
(1)地理位置及交通
山西垚志達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及配套選煤廠位于位于長子縣城南東約20km處的崔莊、田良、河峪、西后溝村一帶,行政區劃隸屬長子縣色頭鎮、慈林鎮管轄。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4′12″—112°58′50″,北緯35°57′01″—36°00′16″。
交通條件:太焦鐵路及227省道從井田西部通過,東田良火車站位于井田北側2km處,從本礦到各自然村及太焦鐵路、227省道均有公路相通,區內交通十分方便。
(2)工程規模與特性
①工程名稱:山西垚志達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及配套選煤廠
②工程建設地點:長子縣城南東約20km處的崔莊、田良、河峪、西后溝村一帶
③工程建設性質:改擴建工程
④工程建設期:2011年6月-2018年10月
⑤項目總投資:項目建設總投資59359.97萬元,其中土建投資7298.09萬元,資金70%采用銀行貸款;另30%作為資本金,由企業自籌解決
⑥生產規模:1.2Mt/a
(3)項目組成
本項目組成包括:工業場地、風井場地、場外道路、爆破材料庫、輸電線路、供水管線、排矸場、取土場及二期輔助工業場地。
①工業場地
場地分為四個功能分區,分別為:主要生產區、輔助生產區、行政福利區及選煤廠。
主要生產區布置于工業場地南側,布置有主井井口房;空氣加熱室;提升機房;原煤裝車倉;礦井35kV變電所;井下水處理站;地磅等建、構筑物。
輔助生產區布置于工業場地中部,布置有副井井口房;空氣加熱室;提升機房;空壓機房;機修車間(含綜采設備庫);高位翻車機房;器材庫;器材棚;油脂庫;巖粉庫;消防材料庫;燈房、浴室及任務交待室聯合建筑等建、構筑物。
行政福利區布置于工業場地北側,布置有辦公樓;單身宿舍;救護隊;食堂;鍋爐房;生活、消防供水系統;生活污水處理站等建、構筑物。
選煤廠設在礦井工業場地東部,占地面積3.69hm2,主要建筑物有:產品倉、塊煤及矸石倉、篩分車間、主廠房、濃縮車間、浮選藥劑庫和棧橋。
②風井場地
風井場地位于礦井工業場地西側,占地面積0.35hm2,主要布置有回風井井口;安全出口;配電室;風機平臺等建、構筑物。
③場外道路
場外道路包括進場道路、風井公路、爆破材料庫及排矸場地道路。占地面積共計2.56hm2(永久占地1.78hm2;臨時占地0.78hm2)。
1)進場道路
礦井工業場地緊鄰227省道和太焦鐵路,進場道路直接利用省道,該公路完全能滿足本礦井煤炭外運要求,交通條件較好。
2)風井公路
風井場地東北側有一條鄉鎮公路通過,風井公路由風井場地入口與該公路相接,線路全長約280m,路面寬3.5m,路基寬5.0m,泥結碎石路面。路基兩側考慮排水、綠化措施及施工臨時占地。占地面積0.31hm2(永久占地0.25hm2;臨時占地0.06hm2)。
3)爆破材料庫及排矸場地道路
排矸場位于礦井工業場地西南側約1350m處的一條自然沖溝內。爆破材料庫場地位于礦井工業場地西南側的一條山溝內,距礦井工業場地約1200m。爆破材料庫道路和排矸道路由礦井工業場地接入,線路全長1800m,按山嶺重丘四級公路設計,路面寬3.5m,路基寬4.5m,為泥結碎石路面。路基兩側考慮排水、綠化措施及施工臨時占地。占地面積2.25hm2(永久占地1.53hm2;臨時占地0.72hm2)。
④爆破材料庫
爆破材料庫場地位于礦井工業場地西南側1200m處的一條山溝內,占地面積0.5hm2,其中雷管庫與爆破材料庫分別單獨設置且均為磚混結構。
⑤輸電線路
雙回路供電電源分別引自長子東站110kV變電站35kV母線和反坡35kV開閉站35kV母線,輸電距離分別為13km和5km,占地面積5.40hm2(永久占地0.07hm2;臨時占地5.33hm2)。
⑥供水管線
在礦井工業場地西南側300m處的南坡村有一深水井,開采奧灰巖溶含水層,單井出水量66.38m3/h,可作為工業場地生活、消防用水的永久水源。水源通過管線引入工業場地,供水管線鋪設總長350m,臨時占地面積0.19hm2。
⑦排矸場
排矸場地位于礦井工業場地西南側約1350m處的一條自然沖溝內。該溝道為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全長600m左右。溝道兩側山坡平緩,排矸場上游匯水面積約為0.50km2,溝道比降為11.32%。溝底有少量耕地,周邊以灌草為主,黃土覆蓋較厚,無基巖出露;溝道下游附近無村莊,沒有居民搬遷影響,排矸場占地面積3.60hm2。
⑧取土場
取土場位于礦井工業場地西側約200m的山梁上,緊鄰風井公路,占地面積0.97hm2。該區地表遍布第四系黃土,土層厚約20-40m。地表植被主要為草地,平緩處有少量耕地。
⑨二期的輔助工業場地
利用原山西垚志達煤業有限公司的工業場地作為礦井二期的輔助工業場地。利用主斜井作為礦井二期的副斜井;利用回風立井作為礦井二期的回風立井。場地占地面積0.50hm2。
1.1.2項目區概況
1)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長治盆地東南邊緣山區,地貌類型為土石山區。中部為一近北東—東西向延伸的分水嶺。在分水嶺兩側的次級山梁和溝谷走向近南北向。地形最高點位于井田中偏東的交頂山,海拔為1233.5m,最低點位于西北部田良村附近,海拔為959.4m,最大相對高差為274.10m。井田西北部田良村及東南部踞村一帶為低洼小盆地,地形高程959~1006m。井田總體地形特征為中部高、南北低。
2)氣象
井田位于盆地和山區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受山谷冷空氣影響,日溫度變化較大,日差約10~15℃,早晚涼,中午溫熱。年平均氣溫為9.2℃,夏季在5~7月間,7月份平均氣溫約22.8℃,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1月份平均氣溫為-6.8℃,≥10℃積溫多年平均3842.6℃;凍土期、積雪期多集中在1~3月份,最大凍土深度為62cm;年平均降水量為533mm,大部集中在7、8、9三個月內,且多暴雨,春冬干旱,最大月平均降水量為192.6mm;霜凍期為10月上旬至次年4月,無霜期約160d;年平均蒸發量為1550mm,最大月蒸發量為每年5~6月間,達210~360mm,最小為12-1月間達25~50mm;4~6月份為多風季節,多西南風,12月份多西北風。平均風速1.9m/s,最大風速為14m/s。
3)河流水系
井田水系屬海河流域的濁漳河南源。中部為一分水嶺,其南北兩側分布南北向沖溝,東南部屬濁漳南源陶清河支流,北西部屬濁漳南源田良河支流。區內主要河流為田良河,該河水源平時以趙莊礦井排水為主,往北東方向流入濁漳南源的漳澤水庫。雨季時最大洪水位高不出現有河道。季節性河流有東南部陶清河水系,井田范圍內無大的徑流。地表水系對現有煤礦井巷不構成威脅。
4)土壤
項目區內分布最大的地帶性土壤是褐土,也是重要的農業土壤,呈棕褐色,廣泛分布在低山區、丘陵和平原階地上。主要成土母質是黃土,理化性質良好,機械組成以粉粒為主,土壤剖面一般土層深厚,質地均勻,pH值為7-8,呈微堿性。耕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強,物理性能好,肥力較高。全氮含量一般在0.06%-0.1%之間,速效磷含量在4-30ppm之間,速效鉀平均為93.9ppm,一般在50-200ppm之間。
5)植被
項目區在植被區劃上隸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自然植被以片狀分布的灌叢和草叢為主。項目所在區域為農業區,作物種植主要為小麥、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經濟作物有辣椒、土豆、蘿卜、油菜、線麻等;農田邊緣植被以農田林網為主。井田內林草植被覆蓋率約在40%以上。
6)社會經濟概況
項目區所在的長子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東距長治市區21公里?偯娣e1029km2,現轄7鎮5鄉,總人口34萬(2004年)?h人民政府駐丹朱鎮。
全縣2009年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9.04億元,同比增長11.1%;財政總收入達到24.1億元,增長33.49%,增幅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4億元,增長5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7億元,增長21.8%;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47元,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15元,增長11.2%;原煤產量達到1284萬噸。
全縣共有耕地 54.3萬畝,農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小麥、薯類、豆類為主。經濟作物有麻皮、油料、甜菜、藥材等。近年來又發展了蠶桑和果類。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尤以煤、鐵、硫碘蘊藏量最大。工業生產有煤炭、機械、電力、化肥、水泥、煉鐵、印刷、建筑、材料、皮革等。
據本次設計調查,項目區人均耕地0.85畝,主要種植玉米,玉米平均畝產430kg。項目區各村人均年收入4700~6600元不等。
6)水土流失現狀
項目區屬土石山區,土壤侵蝕類型為水力侵蝕。區內以草地為主,植被覆蓋率約在40%以上。項目區屬輕度侵蝕,土壤侵蝕模數為1000-2500t/km2.a。井田范圍內原地貌土壤侵蝕模數加權平均值為1724t/km2.a。
7)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
通過衛星圖片解析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井田內土地利用現狀劃分了土地利用類型。井田范圍內土地利用現狀見表1-2。
表1-2 井田范圍內土地利用現狀表
序號
|
用地類型
|
面積(km2)
|
所占比例
|
1
|
林地
|
2.8406
|
20.12%
|
2
|
中覆蓋度草地
|
5.0713
|
35.92%
|
3
|
低覆蓋度草地
|
3.4477
|
24.42%
|
4
|
農村居民用地
|
0.3290
|
2.33%
|
5
|
耕地
|
2.4296
|
17.21%
|
合計
|
17.1429
|
100%
|
1.2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概況
本工程建設過程中在水土流失防治組織實施上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準備期安排在非汛期,永久措施與臨時措施結合,盡量縮短場內松散堆料流失的時段,使之不會受場外來水的沖刷,可減少場內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2)根據工程進度采取永臨結合方式,不斷調整三種措施的布設速度,突出重點,布設影響某個時段的單項措施,針對性地開展水土流失防治,減少裸露土地造成的水土流失。
(3)結合土石方平衡,及時調運土石,并對回填土集中堆放,堆土進行圍擋,做好臨時排水措施。
根據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執行建設生產類項目一級標準,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詳見表1-3。
表1-3 水土流失防治目標
序號
|
防治目標
|
方案設計目標值
|
1
|
擾動土地整治率(%)
|
95
|
2
|
水土流失總治理度(%)
|
90
|
3
|
土壤流失控制比
|
1.0
|
4
|
攔渣率(%)
|
98
|
5
|
林草植被恢復率(%)
|
97
|
6
|
林草覆蓋率(%)
|
25
|
1.3監測工作實施概況
1.3.1監測指導思想
水土保持監測是從保護水土資源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出發,運用多種監測手段和方法,對工程建設過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成因、數量、強度、影響范圍及其水土保持工程效果等進行動態觀測和分析,通過完善的監測技術、方法、評價體系與標準,對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土壤侵蝕因子、水土流失狀況進行監測,同時對水土保持方案各項措施的實施及效果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工程施工期間各區域水土流失情況和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完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實現開發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同時,為水土保持專項驗收提供依據,為水土保持監督提供資料,為建設管理部門提供信息。
1.3.2監測依據
1、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2)《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2000年水利部令第12號)
(3)《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管理辦法》(2005年水利部令第24號修改)
(4)《關于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意見》(水利部水保[2009]187號)
2、監測技術依據
(1)《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50433-2008)
(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2-2008)
(3)《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
3、技術資料
(1)《山西垚志達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及配套選煤廠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
(2)《山西省水利廳關于山西垚志達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及配套選煤廠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復》(晉水保函[2011]1272號)。
1.3.3監測目標與原則
水土保持監測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監測及時掌握建設生產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狀況并通過政府監督和工程監理及時加以控制,使水土流失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時通過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效果的監測,掌握水土流失的控制狀態,提出相應對策,其監測結果做為主體工程項目竣工驗收的一項重要科學依據。
1)監測目標
①通過對項目區實際擾動面積實施動態監測,及時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對策建議,提出水土保持改進措施,減少人為水土流失,驗證方案防治措施布設的合理性。
②協助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加強水土保持設計和施工管理,協調水土保持工程與主體工程建設進度,落實水土保持工程與主體工程的“三同時”,從而促使本工程在建設期和生產運行期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完成水土保持措施。
③通過對項目區進行水土保持監測,獲取監測成果資料,保證項目建設和運行基本實現水土保持方案所確定的水土保持六項防治目標,為竣工驗收提供專項報告。
2)監測原則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等技術規程、技術資料以及結合本工程特點和水土流失特征,確定以下監測原則:
①全面調查與重點觀測相結合。
本次監測針對整合項目的各防治區進行了全面調查。通過調查,掌握項目整體的水土流失及防治狀況,并將全面調查與重點觀測有機結合起來,對比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實施過程和投入使用初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效果。
②監測內容與水土保持責任分區相結合。
根據項目水土流失各防治分區不同的水土流失特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內容、防治標準等,在確定監測方法時,根據各監測指標及內容設計經濟可行、技術可操作的具有針對性的監測內容和方法。
③定期調查和動態觀測相結合
項目區各個防治分區的地貌、地面組成物質、植被種類、植被覆蓋度等變化隨著主體工程總體布局與施工進度變化而變化,通過定期調查獲取。
對土壤侵蝕形式、降雨量、徑流量、泥沙量、工程實施進展與防治效果等因子,根據項目不同階段地面變化情況,設置定期或不定期的、定位或不定位的觀測點。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進行觀測記錄,作為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和運行初期兩個不同階段水土流失動態變化的分析指標。
④監測方法的針對性
依據監測內容,確定具體的監測方法。針對每一個具體的觀測指標,確定一套有效監測方法和合理的觀測頻率,使得數據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除實地調查和定位觀測外,還通過巡查的方式,按預先制定的巡查計劃進行動態調查,并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匯報和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
⑤實際調查觀測結果和已有成果相結合
對于項目建設期不同分區的水土流失情況通過實地調查和觀測獲取相應的數據;對原地面的水土流失通過相似區域水土流失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對于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通過實地調查和觀測,結合已有的觀測結果相互驗證分析。
1.3.4監測程序
1)前期準備階段
組建監測工作組,收集項目區氣象、水文、泥沙資料,有關工程設計資料和圖件,及1:10000地形圖。通過圖件資料整理分析,深入細致了解和掌握項目區自然、社會經濟情況,特別是工程建設概況,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詳細的監測實施方案、工作計劃。
2)監測實施階段
依據制定的實施方案,對項目區進行全面踏勘調查,通過踏勘調查,選定典型地塊設立水土流失觀測場,并按照擬定的工作計劃,開展調查、巡查監測,及時掌握工程建設過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動態變化情況,盡可能全面收集第一手的監測數據資料。
3)監測成果分析階段
整理分析監測資料,在分析項目區土壤環境因子、水土流失動態變化和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等基礎上,依據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對該工程水土保持綜合防治情況做出客觀評價,并對工程建設過程中水土流失防治特點和存在問題等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關建議。
1.3.5監測內容
1、防治責任范圍監測
本工程項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包括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項目建設區全部為永久占地,該項目永久占地面積在施工階段和項目運行階段一直保持不變。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主要是通過監測永久占地、臨時占地的面積,確定建設期防治責任范圍面積。
(1)永久性與臨時性占地面積監測
永久性占地面積由國土部門按權限批準,水土保持監測是對紅線圍地認真核查,主要監測建設單位有無超越紅線開發的情況以及各階段永久占地面積變化情況。
臨時性占地的土地管轄權不變,但要求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前必須恢復原貌。水土保持監測主要是監測有無超范圍使用臨時性占地情況、各種臨時占地臨時性水土保持措施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施工結束后原地貌恢復情況。
(2)擾動地表面積監測
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對原有地表植被或地貌發生改變的行為,均屬于擾動地表行為。擾動地表水土保持監測內容主要是擾動地表面積、臨時堆土占壓地表面積、臨時堆土處的臨時水土保持措施、被擾動部分植被恢復情況。
(3)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的界定
根據永久占地、臨時占地的面積,結合施工期擾動地表面積,確定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
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
棄土棄渣監測的主要內容為:棄渣點位置、占地面積、占地類型、棄渣量、渣體組成。土石方量主要包括土石方開挖量、土石方回填量、借方量和外棄量等。
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監測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監測。其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指實施數量、質量、防護工程穩定性、完好程度、運行情況和措施的攔渣保土效果;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包括不同階段的林草種植面積、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及林草覆蓋度,擾動地表林草自然恢復情況、植被措施的攔蓄保土效果;臨時措施根據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監測其工程量及防治效果。
4、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實施效果
全面監測所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實施情況、防治效果,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六項防治標準。
5、水土流失危害動態監測
本項目水土流失危害主要包括破壞土地資源、徑流泥沙災害及施工期施工對地表植被破壞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等,包括危害發生時間、地點、危害程度等。
1.3.6監測方法
根據項目工程建設特點,結合水土保持監測內容,本工程水土保持水蝕監測方法主要采用地面定位監測、調查監測和巡查方法進行。
1、地面定位監測
按照重點監測項目,建設期對辦公生活區、場內道路、廠周邊景觀廣場、生產區和倉儲區實施地面觀測,主要監測坡面水土流失情況。集雨水口采用沉沙池法觀測,邊坡、臨時堆土場用簡易水土流失觀測場和坡面侵蝕溝量測法觀測。
簡易坡面量測法(溝槽法):對選擇重點監測地坡面水蝕采用簡易坡面量測,量測坡面形成初期的坡度、坡長、地面組成物質容量值,每次降雨或每次降雨后侵蝕溝的體積,具體是在監測重點地段對一定面積(由實測樣方面積根據具體情況定,一般長100m2)的侵蝕溝數量進行統計并選擇有代表性的侵蝕溝,測量起溝的上、中、下三段斷面的寬度深度,并以梯形或三角形的斷面形式計算斷面面積,斷面面積平均值,再乘以溝長和土壤容量既得單條溝的溝蝕量,對于較小侵蝕溝可采用回填土法,既用與坡面土壤一致的干細土,經篩分稱重堆積作回填土備用,當坡面有細溝產生時,可在雨后人工將備用回填土填入細溝中,并稍壓后用刮板與細溝緣刮平,直到全部細溝填平,再稱重所余回填土,求得洗溝回填土重量既為細溝侵蝕量。
2、調查監測
調查監測是指定期或不定期通過現場實地勘測,并結合地形圖、標桿、鋼尺等工具來獲取相關水土保持監測信息,主要獲取降雨、土壤、挖填方量、棄土棄渣及堆放面積、項目建設區林草覆蓋率等內容。調查監測可分為普查、典型調查與抽樣調查。普查調查適用于面積較小的面上監測項目的調查;典型調查適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的調查;抽樣調查適用于范圍較大的面上監測項目。礦井地面塌陷的面積、造成的危害監測應在分析企業有關預測和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實地調查。
(1)面積調查
面積調查采用手持GPS定位儀進行。首先對調查區按擾動類型進行分區,如堆渣、開挖面等,同時記錄調查點名稱、工程名稱、擾動類型和監測數據編號等,然后沿各分區邊界走一圈,在GPS上就可以記錄所測區域的形狀(邊界坐標),然后將監測結果轉入計算機,通過計算機軟件顯示監測區域的圖形和面積。對棄土棄渣量測量,把堆積物近似看成多面體,通過測一些特征點的坐標,再模擬原地面形態,即可求出堆積物的面積。
(2)植被監測
監測內容包括喬木林地郁閉度、草地和灌木林地蓋度、喬灌草混合體系植被覆蓋度、林草植被覆蓋度。
選有代表性的地塊作為標準地,標準地為投影面積,要求喬木林10×10m,灌木林5×5m,草地1×1m。
林地郁閉度常用的測定方法主要是樹冠投影法,即實測立木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
草地蓋度常用的方法是方格法。即利用預先支撐的面積為1m2的正方形木架,內用繩線分成100個1平方米的小方格,將方格木架放置在樣方內的草地上,數出草的莖葉所占方格數,即得草的蓋度(%)。
3、巡查監測
場地巡查是對重點監測區的開挖回填工作面等,根據施工進度安排進行重點巡查。每次巡查根據巡查的項目制定相應的巡查內容表格,記載工程類別、地形情況、周邊情況、擾動面積、開挖面積、堆渣狀態、位置、水保措施以及處理意見和存在問題。巡查次數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定期、不定期巡視,為水土流失監測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
1.3.7監測時段和區域
(1)監測時段
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和《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本項目為建設生產類項目,開發建設所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項目的建設期,則水土保持監測時段為建設期,從2011年6月至2018年10月。
(2)監測區域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水土保持監測區域為該項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結合工程設計和施工進度的安排,分析水土流失預測結果,確定本方案監測范圍為工業場地、風井場地、場外道路、爆破材料庫、輸電線路、排矸場、供水管線。
1.3.8監測點布設
根據以上布設原則,結合本工程的自身特點,監測點布設如下:
表1-4 監測點位布設
監測分區
|
監測內容
|
監測點位
|
方法
|
工業場地
|
工程措施
|
場內排水溝1處
|
調查監測
|
植物措施
|
場內綠化區域1處
|
調查監測、巡查監測
|
風井場地
|
工程措施
|
場內排水溝1處
|
調查監測
|
植物措施
|
場內綠化區域1處
|
調查監測、巡查監測
|
場外道路
|
工程措施
|
道路排水溝1處
|
調查監測
|
植物措施
|
道路綠化區域1處
|
調查監測、巡查監測
|
爆破材料庫
|
工程措施
|
場內排水溝1處
|
調查監測
|
植物措施
|
場內綠化區域1處
|
調查監測、巡查監測
|
輸電線路
|
工程措施
|
土地平整區域1處
|
調查監測
|
植物措施
|
植被恢復區域1處
|
調查監測、巡查監測
|
排矸場
|
工程措施
|
截洪溝1處
|
調查監測
|
植物措施
|
植被恢復區域1處
|
調查監測、巡查監測
|
供水管線
|
工程措施
|
土地平整區域1處
|
調查監測
|
植物措施
|
植被恢復區域1處
|
調查監測、巡查監測
|
合 計
|
14處
|
|
1.3.9監測工作實施情況
1)工作組織
為了及時掌握工程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動態變化情況,推動監測評價工作,我公司成立了監測工作組,下設監測資料整理分析小組和野外調查觀測小組,共投入監測技術人員3名,所有監測技術人員均持有水土保持監測上崗資質證。
2)監測工作進度
根據委托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中的監測專章要求,我公司制定了該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實施進度安排表及實施方案。通過水土流失監測,取得了大量的監測數據,經過認真整理分析,編制完成了《山西垚志達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及配套選煤廠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